最近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人、一些事:其所作所为似乎都是为了有所为而为。平时不经意间也就让这些事过去了,今天脑海里却闪过了梁武帝见达摩的故事。
梁武帝萧衍是著名的佛教徒,作为皇帝曾四次舍身同泰寺为佛教募集善款,在位期间南朝呈现出“四百八十寺”的盛景。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梁武帝这位菩萨皇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乃至成为中国文化、市井生活的一部分,将会曲折得多。
梁武帝在位期间,中国禅宗祖师达摩泛海来华,在建康受到梁武帝的接见。《六祖法宝坛经》记载,两名佛教徒之间发生了如下对话:
“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
大大促进佛教的发展得到的结果却是“无功德”,这不仅是闻所未闻,简直是骇人听闻。时隔一千五百余年,我似乎仍能看到一千只草泥马在武帝内心奔腾而过。
然而,该如何理解达摩祖师“无功德”的评价呢?
这还得从武帝所为谈起。慧能禅师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或者出于政治目的,或者有心推动佛教的发展,或者一言以蔽之为“求福”,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实是为有所为而为。这种“有为之事”在真正的佛家看来,是“无功德”的。再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同样遇到一个重伤的人,甲毫不犹豫上前救治,乙思索一番,或者为受助者日后的涌泉相报,或者为图见义勇为的美名,或者仅仅只是低吟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上前进行救治……同样是把重伤者救了,在功德的角度来说,甲乙两人还是存在区别的,乙为有所为而为,是没有功德的。
换句话说,真正的功德,应该是出自那不经意之间的一举一动,出自那发自内心的所作所为。是所谓“真”。
然而这样的“真”,在今天还能找到多少?
有多少人,每每事到临头,权衡各种利弊之后最终决定的依据仍然是“我有什么好处”;
有多少事,或名或利的奖励存在与否,可以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决定;
不展开说了。愿今后保持真心,坦坦荡荡做人。
向您学习,我的QQ:1162196526!多多指教!
丙申年(猴)九月初八 20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