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说说法律诊所

一转眼,研三了。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就差头发没白了。

回望研究生生涯,最值得记念的,当属在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岁月了。

与诊所结缘,也算是天意。刘老师正式放出诊所招新的消息的课,我并没有选,当然也无所谓去上了。舍友从课堂上回来,言及此事,本就打算学知识产权的我闻之不禁热血上涌,未曾多想便就报名。

诊所的建立,旨在以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治精神和专业能力”。说人话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自我组织、自我运营、自我管理的平台,让参与者真正去接触法律实务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学习和提高”并不仅仅局限在法律专业方面。

轻浮急躁、夸夸而谈、急功近利、虚与委蛇……当已经被这样的词组成的社会包围时,一个愿意低下头来踏实做事求真务实的组织,着实让当时的我感到激动。

最开始的时候,除了一腔热情和满怀憧憬之外,我们一无所有,诊所成立了能干啥?以后怎么发展?这些都不知道。——想法如何落地,很难,创业者和产品汪们对此应该有深切的体会。

鲁迅先生说,天下本没有路……

于是我们只好自己摸索着前进。

筚路蓝缕,一开始一切都是那么的屌丝。拿微信公众号来说,创立之初会觉得自己的东西发公众号很牛逼很骄傲,后来觉得不过尔尔,因为根本没多少人看——刚建立的时候,生拉硬拽基本也就诊所内部几个人在关注着。预想中,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实际上,你在街上裸奔都没人看你。本来都已经将头发梳成了大人的模样,也穿上了一身帅气的西装,不曾想玩的游戏名叫过家家。这便是那个时候的心情。天下间比轻视还让人感到痛苦和煎熬的恐怕就是无视了。然而话糙理不糙,俗话说得好,自己约的炮,哭着也要打完。微信坚持做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号来号人在看着我们,有全国各地的律师,有各个大学的同学,也有很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人不多,但足以证明,我们确实对社会产生了一些影响,哪怕我们还只是象牙塔里的学生。

后来,我们建立了网站,整个组织的硬件铺设也就渐渐成形……

将近两年来,两批成员先后进行过几次嘉宾访谈,接触过几位业界大咖,也深入过闵行校区进行了线下推广。来咨询案子的人也有了好几批,版权专利商标以及其他民事领域的问题都有所涉及,真正给他们提供解决方案时,才体会到法律学的不是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和技能。于我个人而言,两年的经历,则让我对自己的好恶自己的追求有了愈发明晰的认识,让我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法律业务有了新的体会,也让我隐隐约约看到了自己在这个时代,在法律人群体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这两年,可以说是伴随着一个组织从无到有的发展的两年,也可以说是一个模拟创业甚至是就是创业过程本身的两年。刘老师在诊所微信的发刊词中有一句话,“法律人从一开始就应该以创业者的心态,投身到初创事业中,与事业一起成长,而不是抱一种看客的心态置身度外。”诊所主要为初创型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而自身互联网运作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处于初创阶段,对于学生自己,则可以说是在这个行业里迈出的第一步。我一直信奉“创造价值,与众不同”,诊所的经历,多少让我树立了些创业者的心态,少讲一些空话大话,真正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真正创造出一些东西,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努力,而有一些不同。

这两年,是从零到一的两年。而这从零到一的过程,永远是最深刻最难忘的。

|2|1


Be First to Comment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