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少不读水浒和老不读三国

小时候看书,不知道听谁说过这么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大概是怕少年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脑袋一热提着刀子就去造反,而年纪大了年老力衰应该以静养为主,身体健康角度考虑,三国演义中各种波云诡谲各种风云变幻各种动辄几万人大战那种血脉贲张的场面实在不适合老年人去感受。”

当时被各路好汉四方豪杰迷得一塌糊涂的我对此深以为然。

此时想想,以前还是太天真。

少不读水浒——“走了的却是甚么妖魔”

重新翻了下《水浒传》,姑且取洪太尉这声惊呼作为本部分标题吧。水浒这部书,写的不是什么英雄好汉,人家施老爷子在开篇第一回就给梁山众人定好性了:“妖魔”。

“妖魔”们的作用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有多“恶”。鸳鸯楼上的武松,虽然有着复仇惩奸的快感和满足,但同时也透着滥杀无辜的恐怖和血腥;宋江要赚秦明入伙,可以屠尽青州城外数百人家,李逵要绝朱仝归路,可以杀害少不更事的小衙内;扈三娘才貌双全,全家被杀之后竟被宋江嫁给猥琐男王矮虎,在梁山上每天和自己仇人称兄道弟的感觉不知道好受不好受;“英雄双枪将”反水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迳奔私衙,杀了程太守一家人口,夺了这女儿”,读来不禁为之齿冷,以至于燕顺大王要喝的醒酒汤在书中都显得寡淡异常……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人性中的“恶”很有可能是被这个世界逼出来的,典型的就是武松。

而说到“逼上梁山”,其实更多的应该是“骗上梁山”和“坑上梁山”,也就是狗头军师吴用口中常用的“赚”:秦明好好一个有本事有身份有地位有前途的 “四有”军官,出趟差回来发现自己什么都没了,而坑他的一众罪魁祸首在皮笑肉不笑“相敬相爱”好言相劝,走投无路之下老秦只能“放心归顺”;安道全悬壶济世与世无争的一个医生,就因为千里之外的宋江背上长了个疮,莫名其妙就被入了伙成了匪,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蝴蝶效应;徐宁好端端的在家陪着老婆孩子,只因八杆子打不着关系的梁山要破连环马,就被坑爹的亲戚卖给了梁山,一步步被骗进了土匪窝;最惨的卢俊义,本来在北京有车有房有户口,是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大名府第一等长者”,只因为远在山东的宋老大要上位,就活生生被整成了通缉犯……初读水浒传,每次“赚”得一人上山“共聚大义”,我都会为108人的逐步聚齐感到无比兴奋,就好像抽到一张新的水浒人物卡一样;现在,只感到不寒而栗:社会是个大染缸,跳进去,黑不黑你说了还真不算。

少不读水浒,水浒太黑暗,少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幼小的心灵经不住残酷世界的摧残,还是多接触一些积极向上的信息为妙。

老不读三国——“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是个悲剧。

刘备从白手起家到三分天下,至今仍是各种鸡汤文中百折不挠的典型,然而夷陵一把火,烧光了一辈子打下来的家业和信心;曹操雄才大略,扫荡北方群雄时是何等霸气,末了先在赤壁败于周瑜,后在汉中败于刘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大好江山最后却便宜了司马家族;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一个把“二代”做成了榜样的男人,终其一生都小心翼翼地在保护着偌大家业,然而最终也禁不住“三代”、“四代”们的不成器,断送了自家江山。三大豪杰英雄一世,到头来不过是“是非成败转头空”。

《三国演义》尊刘,刘备集团的奋斗史尤其能说明一切。刘关张三人发于微末起于行伍,桃园结义时的壮志凌云,破黄巾讨董卓时的意气风发,寄人篱下时的隐忍不言,颠沛流离时的不屈不挠,最终横跨荆益事业达到顶峰时不提防挨了东吴背后一刀……为了理想,哥儿仨相继献出了自己的人生。这不算完,中途还搭进一个诸葛亮,早期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天下乱局视之若掌上观文,就这么一号人物,辛辛苦苦打拼一辈子到暮年六出祁山却寸功未建,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努力过,拼搏过,到头来也许只是一场空。个人的奋斗在历史的洪流中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都是命。这就是命。

或许经历的多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从《三国演义》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老不读三国,老人家颐养天年就好,何苦再为往事劳神。

 

些许遐想。或许读书就应该读这些作者没写出来的东西吧。

也或许再过两天,我又觉得自己现在写的这些东西都是垃圾呢?

|2|1


Be First to Comment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